水利信息化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,也是“智慧城市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貫穿于防洪減災、水資源配置、水環境保護與水管理服務等體系,可概括為“物聯感知、互聯互通、科學決策、智能管理”。
瀏覽量
信息化建設方案
水利信息化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,也是“智慧城市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貫穿于防洪減災、水資源配置、水環境保護與水管理服務等體系,可概括為“物聯感知、互聯互通、科學
決策、智能管理”。
一、建設目標
在國家信息化建設方針指導下,適應水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新形勢,以提高水利管理與服務水平為目標,以推進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務電子化、開發利用水利信息資源為中心內容,立足應用,著眼發展,務實創新,服務社會,保障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。可及時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水文水利信息,包括雨情信息、汛旱災情信息、水質水量信息、水利工程信息等。這些信息資源可以直接為政府及水利行政決策部門進行防洪抗旱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水資源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持。
二、 總體規劃
智慧河道系統規劃
本項目依托現代化技術手段,全面建設水利信息綜合管理系統,健全保障支撐環境,推動水利綜合業務精細化管理,提升科學化決策調度管理水平。通過建設水利物聯感知體系和云端管理體系兩大部分,其中水利物聯感知體系主要包括對大于河、小于河進行流量、水位、水質、泥位監測設施的建設,項目共建設8個監測站點,主要依托路橋及有利地形,方便前期安裝與后期運維。云端管理體系主要包括云數據中心、可視化界面、水源信息、管理單位信息、監測站點、防汛預警、工程巡檢等模塊實現河道信息化動態匯集和水文、水環境在線分析。全面加強河道運行管理,充分發揮綜合效益,顯著提高區域內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水平,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,降低管理成本。
三、 建設內容
1、水文監測體系
由于河道現場河面較寬,河道斷面情況不一等原因,接觸式測流系統不宜安裝。故采用非接觸式雷達測流系統,主要包括雷達流量計、雷達水位計等,主要用于江河、渠道的實地測量。明渠泥位計主要用于河道淤積情況的測量,配合雷達測流設備使測量數據更加精準,該系統不受溫度梯度、壓力、空氣密度、風或其他氣象環境條件的影響,維護方便使用簡便。
該體系主要包括流量信息監測、水位信息監測、泥位信息監測等。
(1)流量信息監測
包括瞬時流量監測、累計水量監測、水位監測等。
(2)水位信息監測
用于河道水位情況監測,測量河道水位數據。
(3)泥位信息監測
用于河道淤積情況監測,測量河道泥位數據,配合雷達使用使測量更加精準。
2、可視化界面
可視化展示系統是將河道管護人員、渠道、監測站點、用水單位等各類數據以圖形或圖表的形式進行統一的展示,直觀形象的分析關鍵部位的數據采集監測情況、引供水量情況、水費征收情況和防汛抗旱情況等,為河道的管理決策提供快速的數據支持。
(1)監測站點
河道分布范圍大,各種數據如果通過人員去收集,工作量大而且數據不及時、不準確。這就需要用到各種測量設施,比如:雷達水位計、雷達流量計、水質監測設備、監控
攝像頭等。這些設備已點的形式分布在河道各個位置。我們把監測每個位置的量水測
水設施稱為監測站點。
(2)防汛預警
防汛預警是河道管理的重要的功能,也是水利信息化、智慧化、現代化的標志。
水利物聯感知體系實時上報河道情況,如瞬時流量,累計水量,水位,淤積等信息。這些數據全部存儲到數據庫中。防汛預警模塊中,以折線圖展示河道情況,并展示當年累計水量,平均水位等信息。根據往年經驗或相關依據,判斷當前旱情或澇情,并通過配水調度模塊,做到預防。遇到重大災情,如強降雨,臺風等天氣,根據水位監測站點,監控監測站點等判斷重災位置,及時通知相關部門,安排救助或轉移,并及時派往管理人員,協助控制災情。